作家周乐在《正思维心理学》中,提过一个“底层影响因子”的概念。

当你面对那些思维层次比你低的人时,即使你费尽口舌,对方也听得毫无头绪。

相反,你很容易受对方影响,主动拉低自己的层次,融入对方的圈层。

久而久之,你会发现自己,不知不觉成为了他们中的一个。

周乐指出,一个人的思维水平越低,身上的影响因子就越显著。

和这种人相处,你很难改变对方,却极容易被对方带偏。

心理学家曾在人际交往的研究中,总结过4种普遍的底层思维。

你要做的,就是筛选自己的圈子,然后远离底层思维的人。

01

洞穴思维

作家余秋雨小时候在宁波老家,常跟长辈一起纠正外地人的宁波话。

实在纠正不过来,他们就嘲笑一句:外地人真笨,话也说不好。

直到去上海读书,余秋雨发现外地人走南闯北,精通各地方言。

反倒自己从小到大跟村里人在一起,连最基本的普通话都不会说。

希腊哲学中有个“洞穴隐喻”。

一直生活在洞穴里的人,习惯用自己狭隘的视角,去理解整个世界。

跟他们在一起久了,他们眼前的洞穴,也会框住你的人生。

豆瓣网友@Anki毕业后,因为没找到工作,只好先回老家县城的单位上班。

有天,一位大学同学联系他,喊他一起去开洗衣店。

周围的亲友,七嘴八舌劝他:

“我长这么大,就没见人会拿衣服去店里洗。”

“是呀,洗衣服有什么难的,谁还会花这个冤枉钱!”

整天被这样的声音环绕,他也开始觉得,同学的这个想法很不靠谱。

事实上,给他出谋划策的这些人,从没在大城市里生活过,更没在县里见过洗衣房,自然会对花钱洗衣服这种事感到匪夷所思。

结果,同学的洗衣店生意越来越好,网友却只能后悔错过这样一次机会。

世上最大的监狱,是人的思维意识。

当你和头脑狭隘的人长期相处,你的视野会越来越局限,直到将眼前一亩三分地,当成整个世界。

正如红杉资本执行官道格所说:“别和山洞里的人交流,因为那样你必须先走进山洞。”

02

灾难思维

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:

对于任何事情,总是表现得忧虑不堪;

但凡有些风吹草动,都能脑补出一场灾难。

这种极度悲观的思维特征,被情感疗法专家埃尔伯特称为“灾难性思维”。

而由这种思维产生的悲观情绪,是会传染的。

身边充斥抱怨的声音,你会逐渐变得消极而疲惫,对任何事情打不起精神。

乔布斯曾有一个名叫罗恩的合伙人,不仅能力出众,而且经验丰富。

但罗恩有个很让他头疼的问题,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极度悲观。

苹果公司创立初期,经常遇到资金周转问题。

他东奔西走,想尽办法拉投资,罗恩却整天叹气:“公司这个样子,还能撑过半年吗?”

每次被投资人拒之门外,回到公司看到罗恩那张阴郁的脸,他就瞬间没了干劲。

后来得知公司背上了债务,罗恩惊恐万分,要求赎回自己的股份。

乔布斯二话不说,咬牙凑了2300美元,买走罗恩手上的所有股份,然后让对方赶紧走人。

很多人劝他,合伙人退出会让公司的境况雪上加霜。

但没想到,罗恩离开以后,公司上下反而拧成一股绳,办公室里也听不到叹气声。

在这种氛围中,乔布斯处理问题更加坚决,做起事来也更有信心。

陀思妥耶夫斯基说:“十个名医也不足以治愈一个哭泣的人带给你的伤害。”

和乐观的人相处,你能收获鼓励和引导。

和悲观的人相处,抱怨声将成为你生活的主旋律。

别跟整天叫苦的人在一起,这是一种自我保护。

03

短视思维

贝佐斯创立亚马逊时,在回复股东的信中写道:“我们要做好十年内没有盈利的准备。”

无独有偶,前世界首富巴菲特也一直秉持长期主义。

他这一生中90%的财富,是在60岁以后赚到的。

令人瞩目的成就,往往建立在长远的眼界之上。

但有着短视思维的人,却让你变得急功近利,只想占尽眼前的便宜。

他们看似带你走捷径,实则在拉着你绕远路。

知名高尔夫球运动员泰格·伍兹在读初中时,有个常在一起练球的朋友。

这位朋友最爱做的,就是凭借自己的球技,给当地富人当陪练。

泰格辛苦训练一年,拿一次青年联赛的冠军,只有1000美元奖金。

他的朋友却常在他面前炫耀,自己做一个礼拜陪练,就能赚到500美元。

在朋友鼓动下,泰格忍不住也跟着去做兼职。

而每次兼职结束后到手的工资,也让他觉得这比参加比赛划算得多。

有时为了多攒些生活费,他甚至不惜推掉学校的训练。

直到教练找到他,满脸严肃地问道:你到底是想成为职业运动员,还是有钱人家的陪练?

一下被问懵的泰格,这才恍然大悟。

从此,当地少了一名富人宅邸的高薪陪练,多了一名俱乐部里没有工资的实习生。

7年后,泰格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高尔夫球运动员,创下单赛760万美元奖金的记录。

记得刘润的一句话:你周围人的眼界,决定你成长的上限。

当你所处的圈子,让你看见的不是十年后的自己,而是今天的所失所得,那你注定很难静下心来沉淀自己。

很多时候,一蹴而就的目标,并不是你真正想要的结果。

04

高花束思维

古罗马时有个年轻人,在抵达一个新的城邦后,给父亲写信寻求生活指导。

父亲当着信使的面,用一根棍子扫过花园,打断了高出灌木丛的花束。

年轻人得知这件事后,平时就特别留意周围的人。

但凡有人在某个方面比自己好,他就会暗中使绊,直到对方变得不如自己。

妒人之能,幸人之失。

这,就是群体心理学中所说的“高花束”思维。

周国平曾说:打压你的,往往不是在你上面的人,而是在你下面的人。

低层次的社交圈子里,总有一群见不得别人好的人。

当你深陷其中,生活但凡有些变好的苗头,也会被立马扑灭。

温州著名女企业家王荣森,年轻时前往陕西投资,包下了当地30口油井的开采权。

油井一直不出油,王荣森跟乡民们住破窑、挖野菜,相处得倒是其乐融融。

后来有口油井出油,她终于开始扭亏转盈。

没想到原本客客气气的乡民们,突然集体变脸,硬要说她坏了风水,不准她继续采油。

起初王荣森还会耐心解释,但很快她听到乡民们背地里议论:

“凭什么我们累死累活,她钻了口井就能躺着赚钱?”

她不再多说什么,立刻带着设备离开,并且很快又找到可以采油的地方。

尽管场地搬迁花费巨大,但王荣森在新油田得到许多当地人的支持,很快就成为了陕西省的采油大户。

作家张波在《高质量社交》中说:一撇一捺,只有相互扶持,才能立成一个“人”字。

强者互帮而愈强,弱者互拆而愈弱。

人生在世,值得相处的是那些懂得欣赏你,并且愿意彼此赋值的人。

遇到“高花束”思维的人,不必解释,也不必纠缠。

走出他们的生活半径,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。

在知乎上刷到过这样一个问题:如何判断一段关系的好坏?

有个回答让我铭记至今:看你是否通过这段关系,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
当你与底层思维的人发生强关系,其实就是在默许对方拉低你的认知,消耗你的能量。

圈子的层次,决定你人生的层次。

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,就是远离底层思维圈子,把时间和精力留给真正值得的人。

点个赞吧,与朋友们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