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末就有燧发枪,为何到清朝就销声匿迹,还落后欧洲200多年?

我国古代明朝就已经出现了燧发火器,技术可以说是领先了全世界。可为什么到了清朝,这些先进的武器不但销声匿迹,还落后了欧洲200多年?究竟明朝的火器是怎么在清朝消失的?两个朝代的更替之间发生了什么?具体是什么原因让清朝不愿意推广先进的火器技术?

 

公元1635年,兵器专家毕懋康曾经将一种“自生火铳”记录在《军器图说》中,这是一本图文形式的兵器科普书籍。“自生火铳”就是一种撞击式燧发枪,根本原理就是利用燧石在火门上摩擦生火,最终完成火铳射击。

 

使用方式也很简单,只要扣动扳机,这时候龙头就会自动下压,利用弹簧的蓄能作用和燧石摩擦的发火装置,火药就会被火星引燃从而击发。作为火枪发展3.0版本的燧发枪,它的出现立刻简化了之前火枪的步骤,提高发射速度的同时还更安全。可在燧发枪被发明之前,我国古代使用的是操作过程相当繁琐的火门枪和火绳枪!

 

火门枪是火枪的前身,在射击时必须一手端着枪,另外一手得用高温的铁条点燃药室,最后才能顺利击发弹药。相当于火门枪本身是没有发火装置的,而且要是碰到狂风暴雨,那这个火门枪压根就不管用。总的来说,火门枪射击的精准度很差,引燃的条件很有限,且弹药最后击发的速度也很慢。

 

说实话要是在战场用这个武器,敌军全军使用竹箭都能立刻打败火门枪军队了。而火绳枪虽然比火门枪射击速度快,但不满足战斗需求。火绳枪是利用特别炮制过的火绳,然后以每小时80mm-120 mm燃速,持续为火枪提供火源,熟手一分钟就可以射击出3枪。

 

但是火绳枪有个致命的缺点,那就是每次使用时要引燃火绳,不然这枪就不能用了。白天如果是大太阳还好,要是晚上引燃火绳所发出的光芒肯定会第一时间亮瞎敌军的眼睛,这时候火绳枪射手必死无疑。炮制火绳的步骤也很简单,只要将火绳完全浸入硝酸钾或其他盐类的溶液就行,等完全浸透后就能正常使用了。

 

所以说,和火门枪、火绳枪相比,燧发枪优势太大了!首先,它自己就能利用燧石摩擦来生火,不需要人工的额外引火,相当于随时随地都能使用。其次,在使用它的时候只要对准敌军射击就行,在战场上不会受到掣肘,也不会暴露位置。可以说燧发枪的出现,立刻让火枪的发展史翻了一页!

 

燧发枪并不是毕懋康发明的,而是法国人马汉在1547年发明的。但我国使用的燧发枪却是毕懋康自主创新的成果,虽然比马汉晚了88年,但严格来说明朝的技术是比西方国家更先进的。毕竟到了17世纪中叶,欧洲的各个军队才开始配备这种燧发枪。

 

而且他们一用就用到了1848年,整整200多年!可以说在欧洲各国,燧发枪就是没有代餐的军用武器。可不管是从燧发枪的火器设计和加工技术方面来说,还是从火器制造基础

和火器使用经验来对比,明朝都具有装备燧发枪的后发优势,这是欧洲远远比不了的。

 

既然我国在明崇祯八年的时候火器已经这么厉害了,毕懋康为啥不继续研究、推广和普及呢?这件事可不是他说了算,当时他虽然官至山东巡盐御史,内心也很想普及和推广燧发枪。可无奈遭到了魏忠贤等人的排挤,他也实在是有心无力。当时的朝政被阉党把持,御史王际逵为了巴结这些阉党公然在朝上弹劾毕懋康,最终他被撤掉官职变成庶民了。

 

直到公元1628年,毕懋康才以兵部右侍郎的官职被起复。可是他在朝中的处境还是很艰难,如果想要仕途顺利的话就必须服从阉党的指挥,毕懋康最后忍无可忍只能选择辞职。辞职后的毕懋康整日在老家无所事事,他的官场生涯深深伤害了他,他再也不想踏入官场。燧发枪的研究就这样停滞下来,当时朝堂之上的大臣们只顾着争权夺利,哪里会去想发展这个东西。

 

明朝的火器就这样无人在意,之后也是迅速衰败,整整落后了欧洲200多年。而从近代的火器发展史来看,西方各国的火药技术真的是日新月异,尤其是在大航海的时代他们更是如鱼得水。我国原本领先于全世界的火器技术就这样被赶超,直到晚清时期更是拍马难及。

 

西方国家比如英、法以及西班牙等国早已对冷兵器表示厌倦,他们希望拥有更加强大的武力优势,于是就将全部精力放在火器领域的研究上。14世纪的时候,西方国家的火器技术很落后,可他们在尺寸上面却不肯让步,每一次都比上一次的尺寸大。

 

在胡斯战争时,他们军队用的火枪长度竟然达到了1米,比之前用的火枪长度多出一倍多。火器的尺寸越大说明容量也越大,自然威力也就更强,只要一发就能把骑士身上的铁甲射穿。和冷兵器刀、剑等相比,这种尺寸大的热兵器显然更能满足他们的战斗需求。

西方国家从火枪“尺寸越大威力越强”的特质中产生了研制火炮的想法,他们觉得用火炮对战效率肯定更高,己方的死亡率也会下降。于是他们便放下了对火枪的继续研究,转头去研究火炮。在日夜不休地研究下,他们也成功发明出一种重型火炮,每一次发射都能对城墙造成极大的打击

 

每次发射的炮弹重量轻者十数磅,重则数百磅,后者足以打穿城墙,可见威力之强。可是重型火炮有个显而易见的缺陷,那就是太重了。每一次移动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,这不但浪费时间还浪费人力,最关键的还贻误了战机。为了弥补这个缺陷,西方专家研究出一种辅助器械,也就是给每一个重型火炮都设置一种“搭载附带车轮的炮架!”这下重型火炮如虎添翼,简直就是攻城的利器。

 

15世纪之后,西方的火炮领域更进了一步,他们研发出总重量高达17吨,长度5米的乌尔班巨炮。这个巨炮已经超乎人类的想象力,奥斯曼军队也曾在君士坦丁堡战役中使用过它,威力十分强悍。其实西方国家之所以能研究出这门巨炮,根本原因在于火药的革新。

 

他们抛弃了之前的传统的粉末火药,改用了巨大的颗粒火药,后者显然爆发力更强一些,同时射程也更远。而反观同一时间的明朝,我们还依然在使用传统的粉末火药,从本质上就已经落后于欧洲各国了。并且,当时的明朝也没有积极对外探索实践,使得在火器方面的研究十分受限,短管火器就是明朝的天花板了。

 

16世纪的时候,明朝所积累的火器优势早已被西方国家迎头赶超了N倍,明朝在这个时间节点就已经追不上了。欧洲的火器发展得如此之快,其实和他们频繁进行战争有关。为了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打败敌军,他们没有退路,只能埋头研究火器。毕竟他们不研究,那敌军也会研究,内卷之下才使西方国家的火器之路越走越快。

 

而明朝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频繁的战争,火器这方面自然是够用就行。除此之外,明朝落后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体制弊病,受封建朝代的影响,庶民是不能拥有和研究火器的。光靠着那些锦衣玉食整天只知道争权夺利的官兵,火器领域是无法一直稳定发展的,人力有限。

 

因此,明朝从永乐十二年开始就一直用标准制式火枪,整整100多年间都没有任何的进步。火枪都没进步,更遑论火药技术了!同一时期的西方国家这时候已经用上了火绳枪,与此同时他们也发明出一款轻型的野战炮。轻型野战炮的优点就是“轻”,只用几辆马车就能轻松拉起,速度和骑兵有得一批。

 

轻型野战炮的速度完胜了传统火炮,两者要是搭配使用效果更佳。可明朝对欧洲热火朝天的火器革新全然不知,等到16世纪才发现自己已经远远跟不上了。明朝之前如果答应了和葡萄牙舰队进行交易,相信火器也会得到相应的革新。

 

葡萄牙舰队是第一批踏进我国的欧洲人,他们想不通这里这么富有为什么不愿意进行贸易,一看明朝的武器竟然如此落后,当场就想用武器打下明朝。幸好葡萄牙舰队人数有限,明朝军队以人数来镇压最终打败了对方,可欧洲人使用的先进武器却让明朝人眼热了。嘉靖皇帝也很快知道了这件事,他也立刻下令仿制,后来才有佛朗机炮的诞生。

 

时间来到17世纪中叶,明朝内有李自成等农民军起义,外有后金在辽东攻城掠地,压根无法专心继续研制火器。与此同时西方列强也在疯狂地发展殖民地,一句话,大家都在打战。要命的是中国是内战,外国是外战,性质都不同。

 

后来清朝上位后,统治者只在军队保留了一定比例的火器保护国家的安全,他们并不希望有人继续研究火器。鸦片战争爆发时,清朝的火器还是17世纪的水平,对上西方国家的线膛炮根本没有还手的余地。戴梓曾经发明过一款能连发28发弹丸的“连珠铳”火器,被南怀仁诬陷了,他也被流放了。

 

康熙皇帝还创办了克制火器的虎衣腾牌兵,毕懋康的《军器图说》也被乾隆四十六年遭到禁毁,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,火器能发展起来才有鬼了。而且清朝是马上民族上位的,他们就喜欢马术和射箭,压根看不上燧发枪和“连珠铳”。

只能说封建制度是我国火器发展落后的最大原因,要是从毕懋康那个时候就一直研究下去,压根就不会有燧发枪的悲剧,也不会有火烧圆明园的惨剧发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