盐是百味之祖,现代人吃盐很容易,但古代的盐非常昂贵,为何百姓不自己从海水中晒出来?是他们傻吗?
人为什么离不开盐?
盐是生命的必需品,动物不吃盐无法存活,所以有的动物从盐沼地区的植物和水里获得盐,有的则从猎物的血肉里获得盐。如果一个人长期不吃盐,就会因为缺钠而感到头昏、恶心,严重的甚至会休克。那么在盐被发现之前,古人是怎么活下来的?
在盐被发现之前,人和动物一样,凭借其生理本能品尝万物,获取盐的途径也大致相同。当人类在品尝海水、咸湖水、盐岩、盐土时,尝到了自然盐的“咸”味。并且发现在食物中加入盐,吃起来更香,盐,开始成为调味品。
盐是如何被古人发明的?
中国古代最早吃的盐,是来自盐池、盐山中天然的“池盐”、“岩盐”。这种自然盐,被古人称为“卤”。而从海水、盐湖水、盐土中制取来的盐,才被称为“盐”。
明朝的百科全书《天工开物》中,将盐按产地分为海盐、池盐、井盐、土盐、崖盐、砂石头盐六种。而中国最早的食盐制作工艺,是用海水煮盐。相传神农时代的宿沙氏发明了这种制盐方法,他们将海水晒成卤,再以海水浇灌,制成浓卤,最后把卤水放在锅中,火煮成盐。
整个过程操作简单,普通百姓皆可完成。但是在古代,盐不仅仅是调味品,它的地位与粮食挂钩,相当于国家的战略物资。而盐税更是古代财政收入中最大的来源之一,与农业税 人头税 贸易税并称“四大税收”。
所以在很多朝代中,盐业是垄断的,普通百姓制作和贩卖私盐是死罪。当然,也不乏一些胆大人士铤而走险做私盐贩子,比如张士诚、王仙芝、黄巢、钱缪等人。
不过,汉代开放了盐业市场,有钱的商人可以进入盐业市场。那么,古人是如何将来自于千米之深的卤水,制成精盐的?
古代的精盐是怎么制取的?
这就不得不提盐井了。战国末年,秦蜀郡太守李冰修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盐井。那时的盐井口径大,易崩塌,深度浅,能够抽取的盐卤水是有限的。到了北宋中期后,出现了卓筒井。这种井只有碗口大小,相较于之前的盐井,不容易崩塌,安全了不少。
另外,井的深度也在不断增加。清道光十五年(1835年),四川自贡开凿出了燊海井,是世界上第一口千米深的井。而古法制盐的过程,更是充满智慧。
古人把用竹筒和熟牛皮做成的汲卤筒,深入井底,装满卤水后,拉动井口上方的天车,把汲卤筒拉出来。然后将卤水灌进竹质管道中,输送到风力和光照充足的地方晾晒,增加卤水的浓度。
最后,将浓卤送到煮盐的灶房加热熬煮,加入一定比例的豆浆,分离杂质提纯,最终形成结晶盐。
还没有内容